形态描述
雌蛛体长6.50—8.80。体长6.80者,头胸部长2.50,宽2.50;腹部长4.30,宽4.00。生活时,背甲淡墨绿色,腹部背面黄绿色,十分美丽。浸制后,绿色褪失,背甲及附肢皆淡褐色。颈沟、放射沟明显,其上斑纹褐色,头区稍隆起,中间黄褐色,两侧稍带灰褐色,胸部背面、螯肢褐色,胸甲黄褐色。第Ⅰ、Ⅱ步足后跗节、跗节赤褐色,步足无环纹。腹部卵圆形,黄褐略带灰绿色。背面前端第一对肌痕,后方有一个“V”字形黑斑,有的个体此斑呈弧形,有的个体呈“一”字形。末端有一列四枚黑斑,中间一对方形,两侧呈“L”形,腹面正中黄白色,方形。纺器黄褐色,其周围有小黄斑,前缘3枚,两侧各2枚。外雌器强角质化,腹面观椭圆形,左右隆起呈半球形,纳精囊位于隆起内。垂体很短,远端加厚处宽扁。
雄蛛5月成熟,个体较小,体长3.50—4.90,体长4.90者,头胸部长2.30,宽2.00;腹部长2.80,宽2.40。体色和斑纹皆与雌蛛相同。斑纹较为明显。前端“V”字形黑斑较粗,其后每侧尚有二条细横纹。第Ⅱ胫节刺粗长,数目较少。触肢器的中突较长,背钩位于一端,呈泳鸭状。
生活在桔园、山林、稻田。布网于树丛间,蜘蛛白天隐匿于网旁树叶上,结一船蓬状小网静伏其下,有丝与圆网相连,以传递信息。
雄蛛5月成熟,个体较小,体长3.50—4.90,体长4.90者,头胸部长2.30,宽2.00;腹部长2.80,宽2.40。体色和斑纹皆与雌蛛相同。斑纹较为明显。前端“V”字形黑斑较粗,其后每侧尚有二条细横纹。第Ⅱ胫节刺粗长,数目较少。触肢器的中突较长,背钩位于一端,呈泳鸭状。
生活在桔园、山林、稻田。布网于树丛间,蜘蛛白天隐匿于网旁树叶上,结一船蓬状小网静伏其下,有丝与圆网相连,以传递信息。
大小
雌蛛体长6.50—8.80。体长6.80者,头胸部长2.50,宽2.50;腹部长4.30,宽4.00。雄蛛5月成熟,个体较小,体长3.50—4.90,体长4.90者,头胸部长2.30,宽2.00;腹部长2.80,宽2.40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中国(辽宁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香港、四川、贵州i、云南)
标本信息
观察标本:4♀♀1♂,浙江宁波郊区,1987年5月20日—6月5日,张永靖采;3♀♀,江西庐山,1987年6月,王家福采;5♀♀,湖南吉首,1975年8月,学生采;2♀♀,贵州湄潭,1986年5月7日李富江采;1♀(若蛛),云南景洪,1987年10月21—23日,王家福采;1♂(若蛛)广东广州,1979年7月16日,伍建芬采。2♀♀,云南西双版纳,1979年3月20日王家福采;1♀,湖南长沙,1983年9月,刘明耀采,1♀,福建崇安,1986年7月16日,谢莉萍采;1♀,广西南宁大明山,1985年7月13日,张永靖采;3♀♀,四川,胡国文,罗忠明采。